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JJ的歌词中刻画了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个时代里有波云诡谲的权谋游戏,有风林火山的战争法则。每一幕的历史大剧都有不同的主演,有些是智计百出的帝王之师,有些则是杀伐决断的千古名将。

而我们今天提到的名将不仅胡子长,生命周期更长,虽说他活着的时候也挺出名,但没想到死了几百年后直接成为了时代象征,武庙是几进几出,硬是熬过了某个钓鱼的老头,熬过了某个坐轮椅的灯具,熬过了某个纹身的大鸟,把自己活生生熬成了中华军武第一人——武圣(当然不是说斯蒂芬·杰克逊)

本职工作出彩不说,他还玩起了跨界,这个跨界的本意其实如同尉迟恭、秦琼一般,是为了驱灾辟邪、祈福招财,但堂堂武圣毕竟不能做兼职门童的苦差事,怎么也得是个有吃有喝的美差,于是乎财神爷的名单上就又多了一个名字。

讲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不难猜出,上文所说的人正是美髯公关羽。关羽,字云长,号万人敌,白马斩颜良,名动华北。征战沙场数十载,刘备不分兵则已,一旦分兵必然是由关羽独当一面,是蜀汉集团名副其实的第一名将。然而正是这么一位天下名将在历经数十载的沉浮后终于一战爬上声望的顶点,但是等待他的不是掌声和鲜花,却是背叛与凋零,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情况在他身上的表达甚至快得让人来不及品味他的胜利。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注定不是平静的一年,这年五月,刘备击败夏侯渊,逼退曹操,成功夺取了汉中,为拱卫成都,威胁陇右提供了前军基地。至此隆中对占据荆益两州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大半,而曹操西线新败,东线合肥之战虽然已经结束孙权未能前进一步,但仍然牵制了曹操的大量注意力,为此关羽断定这就是天下有变的绝佳时机,进攻樊城发动了襄樊战争。

这场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关羽势如破竹,曹操恐襄樊守将曹仁力不能敌,派遣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带着庞德驰援,这配置好比美军机械化师加上了古德里安,典型双核驱动的一流配置,本指望能够形成襄樊一带的僵持,然而八月的大雨使得汉水暴涨,于禁七军驻守的樊北地势较低,导致全军被淹。关羽抓住这天赐良机,率领水军进攻于禁,北人不善水战,全军尽没,于禁兵败投降,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经此一役,华夏为之震动,曹操集团内部甚至有人为此动了迁都的念头。

第二阶段关羽胜势被阻,虽然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但是毕竟没有攻破樊城的大门。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及一个人——满宠,这时的他协助曹仁守城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曹仁畏惧关羽军威,一度想弃城而跑,正是满宠的劝阻坚定了他守城的决心,后来满宠移镇合肥,面对东吴,也是从容击退来犯之敌,虽然在演义中名气不大,但绝对是曹魏阵地战一把好手。说完满宠我们回归正题,随着徐晃援军到来,樊城之围终于得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孙权集团借着关羽不甘心水淹七军成果浪费的心理,鼓动关羽调动后勤加大投入,导致后防空虚,最终被吕蒙、陆逊钻了空子,糜芳和士仁投降与吴军一道断了关羽后路,导致后来关羽不得已败走麦城最终被俘虏杀害。

从天下布武到身首异处,关羽只用了短短六个月,这锅当然不能让本泽马来背,也不能由放暑假的小学生来抗,细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实力平衡被打破,孙刘联盟出现裂痕。

注意这里的实力平衡被打破,并不是说刘备硬实力接近曹魏,只是说在孙权及曹操的眼中,刘皇叔变了。要知道江户川刘备寄人篱下十数年不说,而且是个克死主公没商量的主,陶谦、袁绍、刘表纷纷躺枪。但是如今,刘皇叔翻身农奴把歌唱,牧兼荆益,地跨两川,夺得汉中之后,力量已经超过累积三世资源的江东孙家,而水淹七军之后,刘备集团甚至有了进击两京的可能。试想一下,为什么当下科技领域的企业初始体量并不大,却能因为一个新颖的概念超越一众传统企业获得资本市场青睐,不正是因为投资方看到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性。对于孙权与曹操来说,刘备崛起的太快了,快得让他们觉得未来三足鼎立有被打破的可能,为了降低这种可能性,打压刘备的扩张刻不容缓。于是曹操与孙权一拍即合,与曹操来说江东本就是孙权的,封给孙权也就一个名分,还能解樊城之围,趁机渔利,而对孙权来说,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原则,与曹操合作能保住东线安全的前提下抽调足够多的兵力进攻关羽,一举夺回心心念念借出去的江陵等地。

二、天下未变,孤军出击难有突破

隆中对中诸葛亮替刘备规划了天下三分的战略思想,也提到了一统天下的方法,他在里面说到: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而219年是不是所谓的天下有变之年呢?显然不是,我们先看东线,公元215年,张辽和孙权在合肥上演了一出相爱相杀的年度大戏,孙权虽然占据兵力上的优势,还是没有点滴收获,此后双方相对平静,进入了东线无战事的阶段。在西线虽然刘备得了汉中,但真正消化完还有一段时间,益州内部各利益集团的矛盾也需要协调,而且曹操虽然率军退去,但是在汉中曹刘两军并未大规模接战,曹操有生力量并没有遭到损耗,因而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都没有开辟第二战场,关羽此时进攻很容易成为孤军,难以在多条战线上形成呼应。

三、荆州军力有限,难以为继

此时荆州包括诸葛亮、张飞、赵云、黄忠等在内的精锐均已随刘备进川,留守军团自保有余,甚至还能野战取胜,但是攻城略地恐怕力不能及,更何况襄阳、樊城均为军事重镇,易守难攻。关羽挟水淹七军之威也不能攻破樊城的城门,最终被徐晃的援军解了围,也正是因为军力有限啃不下襄樊这块硬骨头,导致战事僵持,战争周期拉得过长师老兵弛,最终被孙权捡了便宜。

四、关羽临战犹豫,进退失当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水淹七军造就了关羽的绝世武功,也间接导致了他最终的败亡,正是挫败曹魏援军,降服五子良将于禁这一巨大战果,使得关羽不甘心放弃似乎唾手可得的樊城,也正是这种犹豫给了徐晃等待军队陆续就位的时间,随着战机的逐渐消失,本就军力不及曹魏襄樊军团的关羽被徐晃一举击退也是必然的结果。

五、关羽自身性格的缺陷

关羽性格狂妄自大,刚愎自用,面对吕蒙陆逊等人的示弱,关羽通通照单全收,以至于他判定江陵、公安固若金汤,凭孙权的势力断然是拿不下来的,即使后来孙权意图偷袭江陵的消息被曹军特地放出,他还是抽调了大量的后防守备军力,保证自己拿到樊城这个胜利果实。而最终的结果孙权派遣关羽眼中的病秧子吕蒙,书呆子陆逊趁着他抽调守军悲伤的机会攻破了自家老巢。

《三国志》形容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也正是这一点导致自家后院起火,糜芳、士仁作为南郡守将,一向被关羽所轻视,指责谩骂不在少数,不满的种子早已种下。而南郡作为后勤大本营,承担着关羽大军的粮草供应,冷兵器时代,军需的供应是战争的基础,糜芳士仁长期受到责骂,心怀不满,因此在粮草输送上怠慢了不少,关羽知道后自然大怒,甚至放出话来要战后清算,两人害怕关羽报复,不免心怀鬼胎,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后来吕蒙大军兵临城下,两人二话不说直接献城而降,彻底断了关羽的退路。

六、战事发展出人意料,川中援军难以到位

关于关羽盛极而衰,吕思勉先生曾经分享过他的论点:“羽之一败涂地,非徒曹操所不及料,即孙权,亦未必能豫计其败若此之速也。”不管是曹操、孙权,都没有想到战果会如此之大,刚刚威震天下的关羽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兵败如山倒。曹、孙双方想不到关羽溃败是如此之快,刘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必然更难以想象孙权和曹操之间竟然会达成短暂的合作关系,在捷报频传的情况下,刘备自然也不会多此一举,派出援军干涉关羽的行军安排。等到兵败消息传来,刘备的援军也难以迅速穿越艰难蜀道,驰援关羽。

可以说关羽从震动九州到败走麦城,根本的原因在于刘备咄咄逼人的发展气势使得孙权与曹操感受到了巨大威胁,看到了制衡被打破的可能,促成孙曹双方的合作。而最为直接的原因则是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心理,以及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既催化了糜芳、士仁的反叛,也使得他对吕蒙、陆逊的进攻极为不屑,两个因素一结合直接造就了白衣渡江的故事。而急转直下的战争态势,荆州军力量的单薄,临战犹豫的指挥,不佳的作战时机这一系列原因则加快了关羽从顶峰到谷底的坠落速度。

败走麦城不仅是关羽一人的悲哀,也是刘备集团的悲哀,荆州的丢失导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提到的分别从汉中,荆州两路出兵,分兵合击,相互呼应的场景不再出现,也让季汉一统天下的可能大大减小,最终成为镜花水月。